2021台灣四大公投有感

2021雖然沒有大選,但有四大公投可以吵,所以還不算無聊。我因為家庭因素,有可能不會回去投,但畢竟是國家大事,還是留下一點自己的看法作為紀錄吧。

不過比起討論公投議題本身,我比較不能同意的是「選民自行參與政黨對決」這種行為,也就是說,因為某某政黨喊出了幾個同意幾個不同意的口號,所以就將自己以及他人的投票選擇,與政黨做強力連結。

我覺得這種行為是在傷害民主制度與公投精神,公民投票應該是表達「我同不同意這個議題」的活動,而不是表達「我支不支持『支持這個議題的政黨』」的活動。

政治議題雖然容易產生二分法的傾向,但因為檯面上具有影響力的政黨數量並無法涵蓋所有二分法的可能性,所以選民構成其實是非常複雜的,民進黨的支持者很有可能支持核能,國民黨的支持者也很有可能支持同婚。甚至極端一點說,有沒有可能一個支持中國武統台灣的選民,基於對同婚的渴望而選擇民進黨?這當然也很有可能,正常的選民應該是在心中將許多議題做了權衡之後才得到一個答案,犧牲不重要的,成全重要的,妥協本就是政治的本質之一。

回到公投精神,正因為政治選舉時,選民無法有效表達自己對眾多議題的立場,所以公投時更應該要讓自己與政黨脫鉤,因為這是選民真正可以表達自己「想要明確的什麼」、「不想要明確的什麼」的機會,而不用籠統的把希望寄託在一個人或一個團體身上。

「支持民進黨=四個不同意」與「教訓民進黨=四個都同意」其實是同一種論述,就是跳過自己對議題的想法,而去參與政黨對決。

公投的通過與否,肯定可以爽到某些政黨,或是教訓某些政黨,但那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用選票去教訓一個令人失望的政黨當然是民主的精神之一,但那是應該是針對政黨,而不是針對公民議題。

單一議題的選擇應該要是很中性的,你絕對不會因為你站在某個政黨的反邊,就成功傷害了它的政黨價值--你當然是傷害到它了,但其實沒有什麼意義,因為一個政黨的意識形態是由數十、上百個議題的選擇集合而成的,單一議題的失利並無損於它的意識形態(除非是統獨公投),等到總統大選到來,基本盤依舊會回歸,那麼當年的公投在歷史上所留下的,就只有情緒而已。在單一議題上訴諸情緒不但難以改變政黨,還會失去表達自己真正意見的機會。

不過這樣的意見在網路上是很難傳達的,許多人以政黨對決為榮,認為獨立思考是比較天真的、不懂政治黑暗的,不過是讓政黨收割利益罷了(政黨對決就不是讓反對政黨收割利益?)。網路言論看下來,差不多就那種感覺,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這應該也是反智主義的其中一種表現吧。

不只是網路上,在家庭中也是這樣,所以有了這篇文。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