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下個月要組一台新電腦,其中機殼始終沒辦法拿定主意,因為我上大學時,我哥幫我組的機殼就真的用了超過十年,機殼裡面的東西全部被我換過不只一輪,就只有機殼伴我一路走來。今年買的這一咖很有可能也是吧,在經濟獨立的情況下,不想要做自己會後悔的選擇。
於是這幾個月來,陸陸續續看了一堆影片跟一堆開箱文,我的選擇從一開始的Cooler Master NR600,換成聯立lancool II、追風者Phanteks P600S、be quiet! Pure Base 500DX、旋剛CA200M、Fractal Design define 7、恩傑NZXT H710,最後總算又下定決心回到追風者Phanteks P600S。不得不說,挑選機殼需要比較的東西真的超爆多,然後也沒有十全十美的機殼,預算拉再高也沒用,貴的也未必比較好,終究要去定義自己心中的權重。
難得做了這麼多功課了,就做個總整理吧!
主文按照個人定義分成三大類,大項底下的順序就隨便了。
不容妥協:玻璃透側、機殼開孔率、風扇位、風扇尺寸、支援CPU散熱器高度、支援顯卡尺寸
細節龜毛:背板走線、濾網、頂部挑高、理線邏輯、接點式前面板、硬碟架數量、前面板規格
可有可無:直立顯卡擴充性、顯卡支撐架、LED RGB燈效
不容妥協
玻璃透側,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玻璃透側,玻璃很重、又要小心對待、然後又很貴,無論是散熱、靜音、價格都沒有優勢,不過很殘酷的是主流機殼都是玻璃透側,這表示消費者對於透側的狂熱已經遠遠不是犧牲散熱、靜音、價格所能夠壓制的了,看看台幣1500元上下的中低階市場也一堆玻璃透側機殼就知道了,這價位根本是買玻璃送機殼,現在的消費者寧願機殼很爛,也要玻璃透側。主流代表機殼廠比較可能會把他們最好的機殼做在玻璃透側的產品上,除非是特別主打靜音專門的機殼廠如bqt!、FD等,不然選擇就會變少。
就先假設買的是玻璃透側好了,玻璃透側需要留意玻璃固定方式是不是安全的,最好是好開、好拆,像轉軸開門式就沒什麼弱點;整片內嵌、在機殼後方卡扣也不錯;玻璃下方若有卡扣機構防掉落也會加分,不然螺絲轉開,另一隻手沒有扶著的話可能會直接掉下來。
玻璃有沒有開孔當然也是一個可以參考的點,看過許多網友都會擔憂玻璃開孔會導致剛性下降,確實也有看過一些爆炸的案例,不過個人認為較有口碑的大廠所使用的玻璃,只要溫柔對待應該都不太需要擔心。我有朋友買迎廣機殼,他有一次把玻璃拿起來放在床上,結果有一根頂天立地柱掉下來直接砸在玻璃上面居然也沒事。
追風者官網 |
恩傑H710 |
機殼開孔率、靜音,開孔率直接影響進風量、散熱能力,開孔率越高散熱效果越好。那另一點是就算前方開孔率高了,那風扇和主艙之間如果有太多機構障礙物阻擋的話那也是會拉低開孔率,比方如果機殼的風扇要安裝在兩條很粗的邊框上,那它有效進風面積就會變少。
而開孔率又關係到散熱和靜音的取捨,以我目前對機殼的認知,散熱和靜音一向都是衝突的,想全都要的話直上靜音扇是唯一選擇,只是就更貴了。如果以散熱為最優先考量那就建議選那種Mesh、Airflow的全網孔款式,有風扇的地方全都配網孔,都快要可以稱之為開放式了,機殼散熱再怎麼強頂多也就是這樣,高階機殼的散熱能力也未必會比全網孔的中階機殼強。這個只能依個人需求來考量了,也有像P600S這種可以用飾板來切換開孔與否的殼,多一些選擇。
海盜船4000D Airflow |
恩傑H710 側邊邊緣開孔 |
風扇位,最重要的規格之一,我個人的最低標準是前2後1上2,少數機殼還會有下方風扇。其實除了特殊配置的機殼之外,下方風扇通常影響不大,機殼散熱看的是風流和空間配置,並不是越多風扇越好,你在房間擺一百台電風扇對著牆壁吹也絕對不會變涼的,不過風扇位多的話,對於控制正負壓會比較有彈性。除了風扇數量之外還需要挑選可支援的風扇尺寸,可以的話盡量挑後方風扇能裝到14cm的,因為那個位置的排熱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幾乎沒有機殼敢不給那個位置的風扇,有一款海盜船280X就真的拿掉那個風扇,拿掉就算了又三面玻璃,那一款的散熱評價就不是很好。
追風者官網 |
風扇尺寸,有14cm的我會給予特別高的權重,因為大風扇同時帶來的是大進氣以及低噪音(PWM情況下)。表面上14cm的風扇的進風面積是12cm的1.36倍(49/36),但中心軸承約莫直徑4cm的部分是不會進風的,所以真實差距是1.40倍((49-4)/(36-4)),算上一些風扇機構,這個數字只會更大不會更小。差這兩公分就是差這麼多。結論:14cm風扇=人權,有14能選就不要選只能12的。
支援CPU散熱器高度,市面上評價比較好的塔散高度通常都要15點多公分以上,如果能支援到16點多以上當然就能有更多塔散選擇性,不過這和機殼寬度、背板空間是同一件事情,有尺寸考量的話要做取捨。水冷玩家雖然安裝CPU水冷時不需要考慮這個數字,但這個數字常常也關係到直立顯卡的擺放空間,除非堅決不玩塔散又堅決不玩直立,不然能長一點還是比較有未來性的(不過我覺得玩水冷和玩直立應該是還滿正相關的XD)。網路開箱文 |
支援顯卡尺寸,以現在顯卡尺寸來說,機殼都要支援到30cm才比較不會有卡到的問題了,當然如果已經看中特定尺寸的顯卡、精算過尺寸的話就沒問題,但一般來說機殼一定會用得比顯卡久,難保哪天不會又想換成大尺寸顯卡了。
細節龜毛
背板走線,背板在現在這時代幾乎已經是標配了,需要看的主要是背板留給走線的寬度,一般大概要有2cm以上比較不會緊繃。
濾網,為了防止電腦長時間使用累積灰塵影響零組件,是否搭配濾網也是機殼等級的指標之一,一般台幣1500元以上的應該普遍也都有濾網了,有沒有磁吸個人覺得倒是還好,只要設計得好拆裝就可以,其實我個人覺得高做工精度機殼的卡楯定位帶來的療癒感更佳。
FD官網 |
頂部挑高,主要影響是會不會被上方風扇、水冷排卡到主板,遮住主板外觀是一回事,如果主板離頂板太近,走線可能會被風扇卡到,或是偶爾想要換個記憶體幹嘛的,手卡在那邊的時候就會怨恨自己過去為什麼要買這麼小氣的殼。
Youtuber Huan |
網路開箱文 |
理線邏輯,這個要多看開箱文了,有的機殼雖然開洞開得很大方,但距離主板孔位太近的話反而線要凹一下才走得過去,或者根本走不過去的也有。話雖如此,實際上會跟電腦所選用的零組件極大相關,主機板、硬碟數量、電源是否全模組等,都會因人而異,保險作法還是在選購機殼的時候多找一些實際裝機分享來感覺。另外還有理線橡皮圈、魔鬼氈束帶等細節可以參考。
網路開箱文 |
Youtuber Huan |
接點式前面板,在拆裝前面板的時候如果還要拖著一串面板線顯然就會造成很多困擾,像我的舊機殼,把前面板拔起來後,如果不卸下面板線,面板是會懸空的,啊面板懸空又會造成面板線不好拆卸,當一隻手扶著懸空的前面板、一隻手用很難施力的角度在那邊轉螺絲的時候就會很懷疑現在是不是2020年,現在主流機殼都有做類似的無線設計了。
Youtuber Huan |
網路開箱文 |
硬碟架數量,要注意可支援的硬碟架數量是否符合自己需求,以及硬碟架是否為模組化可輕鬆拆裝,有些硬碟架會裝在背板,要留意是否會卡到背板走線;放在底部分艙要注意是否會卡到電源尺寸、前方風扇及水冷排等;前方硬碟塔要注意是否會卡到顯示卡,以及是否會阻擋前方風扇進氣。
前面板規格,主要就是看有幾個、有哪些傳輸介面,這個依個人需求;其次是重開機鍵/LED控制鍵。
FD官網 |
可有可無
直立顯卡擴充性,這個對我來說比較沒這麼重要,但就是一個可玩性,有當然比沒有好。如果要玩的話要注意現在的顯卡尺寸常會佔到2條以上的IO槽,如果只有兩條直立槽,顯卡風扇可能會吸不到風影響散熱。
旋剛CA200M |
顯卡支撐架,這個滿少見的,旋剛的CA200有做,不過坊間也有支撐架可以購買,還可以自行挑選外觀,有沒有內建支撐架倒是問題不大,但是會讓人覺得廠商有用心在做機殼。
旋剛CA200M |
LED RGB燈效,老實說有很多中低階機殼的價格完全是被這個東西漲上去的,燈效不是不好,只是我覺得機殼就應該先把身為一個機殼的功能做好再來談外觀,不然就是字面上的華而不實。
看了這麼多機殼,我大概把分水嶺畫在台幣2000元左右,這個價位的機殼在RGB、功能性就只能二選一,許多台幣1500元上下的中低階機殼把商品頁面全都用來主打ARBG+玻璃透側,理線邏輯、空間配置、散熱能力、擴充性全都跟沒有一樣,想認真挑機殼的話,一定要閃掉這種本末倒置的東西,總有一天會後悔的。
TT官網 |
終於寫完了!這篇真的寫了超久,不過這樣寫下來對自己也是滿有收穫的,希望也能幫助到身邊之後有想要挑選機殼的朋友。
附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