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修圖心得-Lightroom色階分布圖捏麵團

專業攝影人士在處理照片的時候,通常會透過風格檔、色票等可系統化的技巧來定義色彩及明暗調性。而我因為沒受過專業的攝影訓練,過去一直沒有培養出什麼修圖技巧,拍完照片就是憑感覺拉一拉。

如果構圖能力不錯的話,這種方式也是能弄出好看的照片,但憑感覺修圖最大的問題是沒辦法明確定義風格,導致一趟旅遊,甚至是同一個景點所拍的不同的照片,會有不一致的感受。

例如,一張街景用低對比黃色溫傳達回憶懷舊的感覺,另一張桌菜又用高對比藍色溫來重點凸顯高級餐廳的裝潢與美食。個別來看或許都是好照片,但如果以整趟旅遊作為主題來欣賞,照片之間的橫向連結可能就會顯得混亂。

雖然這種藝術性的問題,有時候會牽扯到主觀感受,例如說我就是想把每張都修得不一樣呢?如果這樣的想法能成功傳遞給觀眾的話,那當然也是說得通的,不過相較之下,一致的修圖風格通常可以將作品訊息傳遞得更好。

我在2016年去日本關西旅遊,回台灣處理照片時,意外發現自己很喜歡低對比低飽和的色調,打比方的話就是類似報紙那樣。


後來只要有拍照,修圖時就會思考要怎麼穩定的重現這種風格。畢竟沒有專業人士帶,自己亂摸效率很差,然後其實也沒有這麼常拍照,所以到這一兩年才摸出一點手法,調起來很快,甚至不用看著照片調,滿有趣的。

與其說是修照片,不如說是修色階分布。

色階分布圖

色階分布,就是照片中紅綠藍三原色在各個亮度的分布數量

色階分布圖

這是一張過度曝光的照片,色階分布集中在右側:

過度曝光-色階分布偏右

這是一張曝光不足的照片,色階分布集中在左側:

曝光不足-色階分布偏左

這是一張高對比的照片,色階分布左右極端:

高對比-色階分布左右極端

這是一張低對比的照片,色階分布集中:

低對比-色階分布集中

這是一張高飽和照片,三原色各自佔地為王:

高飽和

這是一張黑白照片,三原色分布完全相同:

黑白


捏麵團

只要會看色階分布,就可以透過分布圖來判斷照片本身的明暗、色彩調性。還不如說,看色階分布比看照片本身來得更準確,因為有些黑色或白色的地方,只看照片是未必能夠判斷其曝光狀態,人眼也會被色溫影響對顏色的判斷。

那修圖的重點就是放在如何調整色階分布,我自己覺得很像在捏麵團,我不去看照片,總之先把色階分布捏成我要的形狀。

以我自己喜歡的低對比低飽和/類報紙風格來說的話,做法是把亮部截斷,讓像素主要集中在暗部,並在暗部做出低對比:

低對比低飽和

低對比低飽和

只要把色階分布捏成這種樣子,就算眼睛不用看著照片也可以做出很類似的感覺。





所謂的風格,其實說穿了就是色階分布的形狀而已,這或許也是為什麼Lightroom要把色階分布圖放在控制台的第一格,因為它是照片的根本。


感想

體會到這個技巧後,就有種又見一次山的感覺。

剛接觸攝影時,只顧著看構圖(是山);

拍了一陣子後,覺得構圖再好還是要懂修圖,才能產出好照片(不是山);

又拍了一陣子後,覺得圖再怎麼修也就那樣了,精妙的構圖才是無可取代的(是山);

現在則覺得,只要知道自己在修什麼,其實隨便亂拍也都會很有意義(不是山)。

見山的機會一定還有好多次,希望自己可以持續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