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都櫻花紛飛時》讀後感

  個禮拜前,我在IG看到K貼了一則限時動態,說是有個同學寫了一本小說。我一看興致就來了,即刻傳訊問K是什麼書?「港都櫻花紛飛時,」K說,「她也是五福的。」那豈不是更有趣了?K說台北有誠品信義店、南西店、R79店等處可以買得到。

  我那時人已經到恆春了,在一個迎著海風的艷陽之地,背著長蛙袋、穿著海灘褲,方圓百里沒有誠品,只能暫且把這件事擱下。

  待我從海底上來、曬成面鏡臉、回到陰沉的首都、把手上的閒書結束掉之後,便想著要來看這本《港都櫻花紛飛時》。K說的那幾家誠品中,信義誠品我不太喜歡,每每帶著看書的心情走進信義誠品,都會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南西和R79我還沒有去過,倒是可以去逛逛,而且它們離得很近,如果其中一家沒有還可以去另一家找。

  但是南西和R79都在中山站一帶,在我打算要出門的那天,我才發現有群人在凱道搞什麼716大遊行,到那附近去就勢必得要遇到這些人。一想到「穿過遊行買書」就不知怎地覺得大煞風景,索性在博客來一查,結果有上架,雖然要多等兩天,但就這麼決定了。

  星期二晚上拿到了書,還沒翻開,就先傳了照片給K。K說他星期四要跟作者去吃巧之味水餃,問我要不要一起去?「好啊,」我說,「順便給她簽書。」那陣子我晚上都忙著在做影片,所以在「巧之味簽書會」前,只能把握上下班的捷運通勤時間、公司午休時間全速地看。

  我看小說的速度大約是每小時九十頁上下,隨不同的排版方式及行文風格會有所增減,但差不多是落在這附近。《港都櫻花紛飛時》我讀起來是超過這個速度不少,一部分是它的換行比較頻繁,不太有長段落的出現;一部分是它的故事節奏十分緊湊,事件不斷發生,每一行字都在向前奔跑,劇情幾乎不曾徘徊,一幕換過一幕,飛快的時間感受。

  所以我在「巧之味簽書會」前就已經看了兩百多頁,進入尾聲。

  作者YUZI本人呢,因為跟我同屆同國中,自然也是有幾個共同朋友,但並沒有很深的關聯,我們之間關聯最深的反而是在二次元的部分。其實在讀《港都櫻花紛飛時》的時候,我就已經懷疑這個作者可能是有受過日本動漫畫及輕小說的薰陶,雖然沒有證據,但整體筆法就帶有那樣的氣息,這種氣息就像JoJo梗一樣,懂的就懂,而不懂的不會察覺任何異狀。

  無論是穿越題材、無所不能的黃毛、月色真美、必須要摔倒的關鍵奔跑……這些要素當然並不是二次元的專利,但當它們用某種姿態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如此這般的氣息就會飄了出來。有趣的是YUZI說animate居然有進這本書,簡直是莫名其妙,或許有些人是真的能在物理上感知到二次元氣息的吧。

  題外話,YUZI甚至現在還有在玩FGO,而我自從在16xx天斷登之後就退坑了,哭。

  席間我好奇地問了YUZI創作的經緯,YUZI說一開始是從投稿開始的,雖然沒有獲獎,但也得到幾位老師的青睞,之後便被引介了出版商,這似乎是一個最王道的起點了吧?這個故事YUZI構思五年,下筆五個月,這個速度真是令我咋舌,尤其這還是在有正職工作的情況下,用周末的寶貴時間寫的,所以真要算起來恐怕頂多也就五十天吧?對我來說簡直是一種文思泉湧、靈感噴得比手還快的狀態了。

  我對年齡、背景相仿的人寫的書很有興趣,在我們這個年紀會寫出什麼作品呢?林奕含、吳曉樂、YUZI,只要聽說了有這樣的作家出書,我就會去買。目前好像大多都是學生題材,而且似乎都有著以學生角度諷刺社會的傾向,老實說我自己會想寫的也是這樣的東西,不知道是不是巧合?K另外介紹了蕭詒徽和陳柏言兩個名字給我,於是我接著應該就會看他們的書。

  巧之味七點多就打烊了,我們轉移到附近的全家,坐在B1座位區吃木瓜牛奶口味的霜淇淋,我拿出書來給YUZI簽名,留個紀念。我還在想要不要「To簽」的時候,YUZI已經簽完了。


  那天我有隱適美的回診,因此中途便離開了,YUZI說看完可以告訴她感想。

  當然我隔天就看完了,不過沒有馬上產生感想,而是把手頭上的雜事結束掉,然後再快速地重新翻過一遍《港都櫻花紛飛時》

--

  《港都櫻花紛飛時》寫的是一個現代台灣少女穿越到二戰前的日治時期,幾年生活間的相遇與遭遇。我覺得故事的整體氛圍塑造得十分完整,重現歷史的時代神秘感是主要吸引我的地方。

  學校、百貨、祭典、神社、遊廓的劇情勾勒了日治時期的市民生活與文化,每當開始介紹這些東西的時候我便會更加專注,這也是支撐起整個舞台背景最重要的東西,舞台背景一旦有不到位的地方,台上的演出再精湛,整個故事也都會因而失色。我當然並不是日治時期的專家,但在像我這樣的門外漢心中描繪出一個合理的時代,也足以說明本書在史料展示的安排上有其心得。

  關鍵角色的穿插帶出了日人與日人、日人與台人、台人與台人、大人與小孩、男人與女人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也引領著故事前進。

  日人代表中,渡邊踩在台人的頭上,小宮與台人站在一起,而荒川則較像是介於兩者之間,或者說他只關注自身。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統治階級設定的不同自我定位所產生的衝突,透過三種人設來帶出日人與台人相處的不同面向,十分高明。比較可惜的是荒川的戲份少了不少,或許是留待續集分曉;以渡邊父子及警政體系為首,向台人源源不絕奔去的惡意則交代了日人的統治方針,雖然我覺得稍嫌扁平,但或許在此故事中並不需要這方面的層次。

  相對於日人代表,莊炳輝、阿田、金月同樣也代表了台人作為被統治階級的三種人設,莊炳輝對日人滿懷憤恨,阿田一心效忠天皇,而金月與荒川類似,沒有表現出這方面的傾向,而只是關注著自身。不過台人的篇幅幾乎都被主角給占走了,所以我覺得這些人物的登場都比較破碎一些,但仍是訴說了社會氛圍中的衝突。

  和其他人物比起來,主角尹若雲的視角就像是在玩RPG遊戲一樣,令我想到前陣子寫過的《碧血劍》中的袁承志。她身上就是具備一切能夠推進劇情的鑰匙,到處都有人等著她專程去觸發劇情,然後她手一抬就解決了問題,屬於另一種無所不能。所以我唯獨對尹若雲沒有什麼想法,這類型的人物對我來說不夠立體,但能夠很好地凸顯出其他人物的性格。

  本書讀起來更像是一部電影,或者說是劇場版動畫,畫面總是很鮮活,場景不斷變換,時光不停飛逝。但與此相對的是人心細節的描繪略顯不足,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其實本書是描繪了豐富的人心,但我個人覺得缺乏細節,作者的情緒代筆有些太多。例如在吉井百貨篇中,有以下的文字:

少年整個人愣住,明顯受到極大的打擊,受辱般地握緊拳頭,立刻轉身快步離去。

  紅字就是屬於作者的情緒代筆,情緒代筆是我臨時隨便發明的詞,指的就是並非透過「現象」來傳遞情緒,而是由作者直接給定一個結論。例如少年那一段話,其實就算把紅字完全去掉也不影響意旨,人物的言行舉止如果設計得足夠妥當,讀者就應當能夠自行領悟,因此這一段話的紅字對我來說其實有點干擾閱讀。

  作者當然並不是完全不可以替人物做情緒代筆,代筆雖然會剝奪細節,但反過來說,它就可以用來交代一些不需要細節的劇情,總不可能主角發票中獎很開心,或是被開交通罰單很懊惱這種瑣事也要勾勒肢體語言吧?

  吉井百貨這段話是屬於同時有代筆也有人物細節的例子,本書還有許多只由作者代筆、沒有細節的地方,每次讀到我都不免覺得可惜,本書的故事情節都很有趣,但在應當要賦予靈魂的地方卻棋差一著。

  不過我也說了,這是我作為一介讀者的個人看法,我過去讀過一些探討寫作技巧的書,關於這方面的說法莫衷一是,作者不應代筆人物情緒比較像是西方文學的共識,但是中文卻有非常豐富的成語庫,有時候巧妙地使用成語也能很好地傳遞意旨。

  但無論如何,本書的代筆我覺得還是用得多了,一路看下來其實會有種微妙的沮喪感,有種作者並不相信讀者能夠與書中人物共感的隔閡。

  也一部分因為這樣,《港都櫻花紛飛時》我是把它當作一部電影在看的,作者下結論了,我就一個字一個字看過去就是了,就像看電影一樣,沒有暫停鍵的單行道,九十分鐘準時結束,沒有反覆播放同一個片段,仔細品味、解讀人物的言行舉止。而這同時也是這本書我看得特別快的另一個原因。

  撇開我的偏見,《港都櫻花紛飛時》還是好看的,人設鮮明,考據仔細,情節精彩,人物自帶轉折,維繫著故事張力,尾聲階段的各線伏筆也埋得吊人胃口,細部的表現手法並不影響這些東西的魅力,我相信這也是一個小說作者的主要才華之所在,當然我也會期待續集。

--

  我很佩服這種有著天馬行空想像力的作者,我自己就毫無編劇的才能,比較擅長的一直都只有回憶跟流水帳而已(相當於是沒有才能)。在讀《港都櫻花紛飛時》的時候,雖然偶爾會不太認同一些展開背後的鋪陳,但隨後也反省,過於講究順理成章恐怕是寫不出什麼精彩的故事,畢竟就連真實世界也往往都是不講道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