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腳踝骨折 瑣事紀實2

復健診所回家後,便向主管申請了居家上班,那天就抬高腳踝、上下抬壓腳背度過,由於拆掉石膏,不用打地舖、可以正常洗澡、也不用拐杖了,如此就找回了一大部分熟悉的生活。

因為PT老師不斷強調現在重點是消腫,Y大就幫我貼了引流貼紮


05/02(二) 徒手治療

居家上班,一到中午就前往診所復健,沒有看到昨天的PT老師 ,姑且還是先跟櫃台說了要找昨天那位,然後就先由另一個PT老師帶我去做復健。她說我的腳踝有一些紅腫熱痛的現象,但是沒有說要怎麼處理。


做到電療的時候,昨天的PT老師出現了,看了我的腳踝,眉頭深鎖,表示到底怎麼會這麼腫,然後在電療結束後讓我躺上床,進行徒手治療

我是不知道這次治療用到了哪些手法,不過重點應該就是把組織液推走,PT老師用手推我的腫脹,手勁毫無保留,直接是讓我腦袋一片空白,痛到冷汗如雨下,叫都叫不出來。

推完之後,我坐起來喘幾口氣,PT老師說,給你一個禮拜,看能不能消腫,如果一個禮拜沒消掉,「你就有趣了!」

離開診所時,那不可思議的疼痛已逐漸退去,腳踝感覺清爽多了。

今天增加的回家作業是用腳踝寫數字,當然抬壓腳板還是要持續做。PT老師說,把腳抬起來沒有承重的話,你只是靠腳踝本身的力量去做拉伸是不會進一步受傷的,痛就只是痛而已。

於是在家裡嘗試用腳踝寫數字,每當腳趾指向十點鐘方向時,外側腳踝就會向大腦傳送一片空白,但還是記著PT老師說痛就只是痛而已,把疼痛的感受想像成緊繃,我要做的是去拉開這緊繃,而不是去忍受這疼痛。這不知道是一種自我洗腦🧠,還是緊繃確實容易被錯認成疼痛,以結果來說,對於克服這片腦袋的空白有著不可思議的效果。

在寫數字的過程中,聽到關節發出劈啪聲時,感受到關節功能的回歸。雖然成功發出劈啪聲的關節都分佈在右腳末端的腳趾附近,但我猜這終究還是代表了整體腫脹都正在消退當中。

05/03(三) 貼紮

昨天收到了ZAMST A2-DX,但是現在試著穿戴起來還是覺得不太舒服,應該還是因為太腫了,所以暫時先放在一邊,出門加壓還是用彈繃處理。

第三次復健,PT老師再次對著我的腳踝嘆氣,「我受不了了!我要貼肌貼。」

PT老師幫我貼這個肌貼沒有跟我收錢,我是覺得妳判斷需要貼的話,要收錢也沒問題啊,其實我本來以為要收錢的,只是她貼到一半才說「因為這沒收錢所以我就隨便貼了」「我剪得很爛喔,你不要跟別人說是物治貼的」「要說也不要說是我貼的」

貼完之後,PT老師:「我的原則是洗澡就撕掉,不要一直貼著。」我:「那我今天不洗澡,就不用撕?」PT老師:「不行!😠」

我向PT老師反應,把腳放下來要走路的前幾步都會很痛,但多動一下就會不痛了,PT老師說:「你還是要走路,不可以都不走,用正常的步態走路。」雖然沒有回答到為什麼前幾步會痛的問題,但我走起路來意外地感覺很不錯,所以走路這件事並沒有什麼負擔。

信守承諾,所以就不放PT老師貼的貼紮了,這天腫脹仍然嚴重,腳踝處有紅腫熱痛,但已經可以隱約看到腳背的血管。


05/04(四) 徒手治療

第四次復健,PT老師又是看著腫脹嘆氣。

於是第二次徒手治療,有了第一次的頂級體驗,這次雖然還是痛到腦袋空白,但至少是叫得出聲了,同樣也是毫無保留的手勁、除惡務盡的透徹。

接著PT老師讓我轉過來趴著,把腳舉起來,PT老師抓著腳踝進行了一番按壓、揉捏、旋轉,突然之間,聽到腳踝關節發出「喀喀」兩聲,就好像它前幾天都陷入昏迷,此時醒來向我揮手一般。

PT老師說這是好現象,回去要繼續寫數字。



05/05(五) 

已經開始練習著穿上ZAMST A2-DX出門,穿著這玩意,腳踝活動度非常受限,所以有點不習慣,甚至是因此而有點跛著腳走路。

第五次復健,許是恢復狀況還可以,這次做完微波電療便結束。

PT老師「我們看能不能抓一個月復原蛤。」比原本說的兩個月還快了一倍,姑且不論是不是真的能一個月,但至少是個「比預期順利」的脈絡,值得開心一把。

話說,一個月後,我才正要照三總的超音波呢。

前一天和fff說了腳踝的故事,fff也表示三總給我排一個月的超音波委實是不可思議,而且超音波在診間就可以做了,雖然大醫院確實比較少在診間做,但光是急診當天要用拐杖才能走路,就可以知道很嚴重了,卻還是慢條斯理地處理,真的是搞。

05/06(六)

第六次復健,今天沒有遇到同一位PT老師,因此做完微波電療便離開了,結束六次復健,下一次回來要門診了。

05/07(日)

診所公休,所以就自己在家休息。

早上剛睡醒就收到C大來到附近的訊息,也都還沒跟他說這樁,於是迅速下樓,和C大閒聊了一下,走了一會路。

今天感覺良好,腳背上的肌腱與血管已經出現了,雖然突然下起雨來,但傍晚還是出門在附近買了一些東西,阿基里斯腱依然緊繃,走路爬梯無礙。


西方哲學史已經讀到了尾聲,剛看完尼采的介紹,現代哲學因為還未受到足夠的時間檢驗,介紹起來百家爭鳴,比較難體現出脈絡,不像古代哲學有許多承先啟後的連結,因此讀起來也比較緩慢。



1 則留言: